《中国应急管理报》头版头条报道我省着力补齐基层防灾减灾救灾短板重要举措和工作成果

发布时间:2022-04-22 19:41 作者:张大伟 来源:救灾和物资保障处 阅读: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2022年4月21日,《中国应急管理报》头版头条刊登《安徽着力补齐基层防灾减灾救灾短板》(1版转2版),报道我省着力补齐基层防灾减灾救灾短板重要举措和工作成果。全文如下:

安徽,沿江通海,有着延绵八百里的沿江城市群,具备得天独厚发展条件的同时,也面临自然灾害易发多发的严峻形势。2020年洪涝灾害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防汛救灾一线,就加强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提出重要指示要求。安徽坚定践行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聚焦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这一薄弱环节,健全乡镇应急管理机构,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和应急物资储备建设,建立防灾减灾救灾管理系统平台,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救灾意识,不断提升基层防灾减灾救灾水平。

设置机构 配齐人员 打通“最后一公里”

在2021年底召开的全省加强基层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座谈会上,安徽省应急管理厅厅长张海阁表示,力争用3年时间,在乡镇层面建立“全域覆盖、资源整合、权责明晰、点面结合、上下联动、依责承接、运转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体系。

推进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首先要解决工作机构、人员编制等保障问题。合肥市肥西县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何贤斌说:“机构改革之初,我们开展工作需要对接乡镇(园区)党政办、民政办、农办、安监站等多个部门和单位,协调调度难度大,上下沟通不畅,‘最后一公里’难以打通。”

对此,肥西县将“在乡镇(园区)设立应急管理站”这一做法作为突破口。在该局努力下,2020年8月24日,肥西县委编办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县14个乡镇(园区)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明确有工业聚集区的乡镇应急管理机构设置人数不少于6,无工业聚集区的乡镇设置人数不少于5。该县桃花镇于2020年9月8日在全省范围内率先设置镇应急办,通过抽调、招聘,纳入10名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精干力量。

随后,该省多地纷纷立足自身实际,不断完善乡镇应急管理机构。

2021年9月,滁州市全椒县应急管理局向县委常委会汇报调研情况。县委书记杨光表示,要加强基层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切实做到“应配尽配”。紧接着,全椒县下发《关于在各镇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的通知》。同年12月31日,该县印发《镇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各镇由一名党委副书记分管应急管理工作,并担任镇应急办主任;各镇应急办配备2名以上在编人员工作,保持人员相对稳定,强化人员队伍日常管理。

机构体系的完善给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带来明显改变。“镇党委副书记担任应急办主任后,在人员调配、力量组织方面更加顺畅、力度更大。”全椒县大墅镇应急办副主任桂峰介绍,在今年2月应对降雪的过程中,镇应急办迅速响应,在组织起20人的镇应急队伍的基础上,发动网格员200余人,仅用时3小时,就完成了对相关道路积雪的清理。

据统计,截至目前,该省1500多个乡镇(街道)中近1200个乡镇(街道)已建立应急管理机构,淮北、亳州、滁州、宣城、铜陵等5市已实现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全覆盖。

建强队伍 充实物资 为基层工作提供保障

在建强机构的同时,安徽省着力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和应急物资储备建设。

灾害信息员是解决灾害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和确保灾情信息及时准确上报的关键力量。早在2020年5月,安徽省应急管理厅联合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就加强全省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出台实施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灾害信息员队伍体系建设,给予灾害信息员必要的经费保障。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约3.3万名灾害信息员,各市均已建立四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并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业务培训,提高灾害信息员队伍素质。该省每年选派知识层次较高、责任心强、稳定从事灾情信息管理工作的年轻灾害信息员参加部级、省级灾害信息员师资培训;将灾害信息员培训纳入市、县有关考核考评,要求各市县每年定期举办乡镇、村级灾害信息员培训,培训覆盖乡镇、重点村所有灾害信息员,并确保“培训一人,合格一人”。

六安市就加强全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出台实施意见,要求全市各级应急管理部门根据工作需要,设立灾害信息员A、B岗,多灾易灾地区适量增配。六安市裕安区应急管理局从2020年开始按每人每年1000元的标准,向313个村(社区)灾害信息员发放履职补助经费,并建立灾害信息员年终考评制度,对考核结果优秀的适当增发200元至500元,对不参加考核或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停发或减发200元至500元。铜陵市建立优秀灾害信息员激励机制,2021年度奖补灾害信息员100名,奖补资金共计8万元。

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各地在物资保障方面持续发力。

目前,该省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初具规模,形成以中央救灾物资合肥储备库为核心、各省级物资储备库为支撑、地方物资储备库为补充的应急物资储备网络格局,省、市、县(市、区)三级储备的主要物资包含16个品种共700余万件。

日前出台的《安徽省应急物资保障规划(2021—2025年)》明确,到2025年,建成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规模适度、种类齐全、布局合理、多元协同、反应迅速、智能高效的全过程多层次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肥西县桃花镇在镇及各社区建立了一批应急物资储备点。截至目前,该镇建立政府储备点2处,并与辖区内22家超市和企业合作开展协议储备。社区和社会层面,设置社区储备点5处、家庭储备点75处、社会储备点12处。其中,家庭应急物资储备点多设置在网格长、小区楼栋长及责任心强的志愿者家庭中,物资种类主要为食品和饮用水,能保证突发情况下周边居民短时间内的生活所需。

裕安区除建设1个区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外,还根据实际需求,在2个易受灾点分别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分库,保证“随取随用,随用随补”。

科技加持 应对高效 做优做强基层工作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离不开科技支撑。2020年安徽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会议提出,要探索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遥感、移动通信等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强化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各地在实践中,不断将科技力量注入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2021年5月,桃花镇建成防灾减灾救灾管理与指挥调度系统平台,整合全镇灾害风险点、应急避难场所、临时安置场所、应急物资点等多项防灾减灾救灾关键信息。通过该平台,桃花镇实现全镇应急管理资源共享和统一调度,紧急情况下,可快速启动应急响应,处置效率大大提升。

2021年7月17日晚,该镇遭遇强降雨,镇行政执法所工作人员连夜对辖区17处路段易涝点进行巡查。巡查人员发现险情后,及时通过防灾减灾救灾管理与指挥调度系统平台向镇应急指挥中心报告,并迅速开展处置。针对积水严重、车辆无法通行路段,镇指挥中心了解情况后,立即联系协调交管部门对现场进行交通管制,使用隔离栅栏封闭积水路段,同时组织保洁单位人员用沙袋对积水渗水区域进行封堵阻隔,并启用泵车、挖掘机清理道口积水。

滁州市南谯区章广镇通过打造“1+1+10+N智慧章广平台”,接入水文监测站实时检测数据,强化对全镇7座小Ⅰ型、22座小Ⅱ型水库水体信息化监测预警。该平台会定期向镇、村级河长发布巡河提醒,镇、村级河长按要求上传巡河记录,从而实现动态监管。

通过在境内4座铁塔上安装热感应探头,对基站附近数公里范围区域进行全方位视频监控图像采集;围绕森林防火、秸秆焚烧等风险,建设相应的监控系统。一旦发现可疑情况,平台监控(指挥)中心将立即发出报警信号,并在地图上显示着火点位置,系统可对火场火情、火势蔓延等情况及时分析,评估灾损,帮助进行应急调度指挥。

常态演练 强化宣教 激发社区自治活力

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只有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层面、社会各界、个人家庭同心同向行动,才能真正实现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张海阁说。

2021年,该省组织开展森林火灾、地震2个省级预案演练。全省16个市共计开展市级预案演练34次,20家省安委会成员单位均开展了省级部门预案演练。全省共有33529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应急演练,特别重点行业企业演练率达100%。

该省十分重视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以桃花镇为例,该镇通过督促各社区建立组织,制定社区综合减灾规章制度;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建立社区灾害风险定期排查制度,制定社区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和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等,强化对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的指导。

该镇柏堰社区党委委员徐波深切感受到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给社区带来的变化,“居民应急处置和自救互救能力明显提高”。2020年夏天,堰湖山庄某住户家洗衣机因故障起火,附近居民发现后立即与物业联系,携带灭火器,一同上门处置,在消防部门抵达前就成功将火扑灭。“居民安全意识增强后,参与社区安全治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徐波说。

在滁州市南谯区银花街道银西社区,居民可通过手机端小程序登录“银西智慧社区”平台。该平台设置有“十五分钟生活圈”、“社区网格”、“有事您说话”等模块。居民可在平台上查看周边的风险点、应急避难场所等,查询各网格基本情况及相应网格员基本信息,上传身边的不安全行为、曝光隐患。

银花街道党委委员许平告诉记者,街道内每栋楼都建立了微信群,由网格员负责管理,日常发布安全常识和提醒,突发情况下发布预警信息。2021年7月台风“烟花”过境期间,滁州市要求转移银花街道2处危房内的居民,网格员通过微信群及时通知和接续现场处置情况,在1小时内完成155名群众转移工作。

探索实践 创新突破 确保能力建设行稳致远

“我们要把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的着力点放在防范风险、化解矛盾和为民办实事上来,不搞‘一刀切’,不搞面子工程,走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2021年12月17日,该厅副厅长白中华在桃花镇、柏堰社区调研时说。

立足实际,该省多地探索出许多成功经验。

合肥市作为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工作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把城市安全作为城市建设管理中的一个大系统通盘考虑、系统设计,对城市工业企业、城市公共设施、人员密集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等开展全方位评估,对燃气、供排水、电力、通信等26种共计4.4万公里长的市政管线开展精准普查、风险定位,初步摸清城市风险底数,打造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并推广,让城市“生命线”成为发展“安全线”。

铜陵市用好奖补政策,对成功创建全国、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分别给予2万元、1万元奖励,对申报创建全国、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分别给予工作补贴4000元、3000元,并将奖补资金列入部门年度预算。2021年,该市兑现奖补资金11.8万元。

不过,各市进展不一,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包括乡镇一级应急管理机构未能实现全覆盖,该省1500多个乡镇(街道)中有340多个乡镇(街道)未建立应急管理机构;体系不完善,工作衔接指挥不顺;虽成立应急管理机构,但并未完全承接应急管理职能的乡镇(街道)有近200个;一些乡镇(街道)在建章立制方面进展缓慢;一些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人员少、力量弱,缺乏培训、业务不熟练等。

今年2月出台的《安徽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年)》提到,要有效提升基层综合减灾能力,统筹推进城乡防灾减灾救灾发展。

张海阁表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调配精干力量,细化工作任务,确保工作推动有序有力;注重工作统筹,争取各方面支持;突出因地制宜,坚持分类指导、分级组织、分步实施;强化工作推动,打通“堵点”、攻克“难点”、消除“痛点”。

(记者 丁继民 程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