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发布时间:2020-08-19 10:04 作者:张明兵 阅读: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5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国办发〔2020〕12号),定于2020年至2022年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安徽省人民政府迅速贯彻落实有关部署,于7月29日印发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皖政办秘〔2020〕71号),统筹推进普查各项工作开展。本次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省情省力调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涉及到各级人民政府、重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部分居民,社会关注度很高。为此,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安徽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

记者: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2016年底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应把“防”放在主要位置,作为主要工作,并且要求开展以县为单位的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发挥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林业等防灾减灾部门作用,提升灾害风险预警能力,加强灾害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2018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就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发表了重要讲话,部署实施9项重点工程,“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位列9项重点工程之首。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的核心工作,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可及时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地区抗灾能力,科学评估全省和各地区灾害综合风险水平,制定科学实用的灾害综合防治区划,为我省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应对工作提供重要支撑,最大程度上减轻灾害风险,也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此次普查本身也是一次对防灾减灾的全方位宣传,能够有针对性地动员居民关注身边的各类自然灾害,因地制宜地提升居民面对自然灾害的自救和互救能力,真正意义上实现全民防灾减灾,达到应急管理关口前移、主动防范的目的。

安徽是自然灾害多发、重发省份,自然灾害每年都给我省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据统计,2018年我省发生自然灾害16起,累计受灾人口727.3万人次,因灾死亡35人,直接经济损失138.1亿元; 2019 年我省发生各类自然灾害11起,累计受灾人口790.2万人次,因灾死亡失踪15人,直接经济损失84.4亿元;今年我省自然灾害较往年更加严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不断加剧,我省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出现新变化,更具突发性、极端性和难以预见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使得城市人口越来越集中,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等越来密集,对自然灾害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越来越高,自然灾害链条不断延长,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因此进行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项立足于防、着眼于治的必要之举,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和更加迫切的需求。

记者:我省陆续开展了部分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请问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原来的普查工作相比有哪些新特点?

答:近年来,我省一些地区以及气象、自然资源、水利等部分涉灾部门陆续开展了部分灾害类型的风险普查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等背景下,自然灾害风险呈现出新情况、新特点,防范应对面临新挑战,原有工作中全面性、综合性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亟待开展综合性的普查,为防范化解风险提供权威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信息。

本次普查是自然灾害领域一次开创性的工作,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首次聚合绝大多数涉灾行业部门协同开展普查,探索建立多部门协同普查的长效工作机制,这也是切实改变传统的“九龙治水”,解决部门数据共享壁垒的具体行动。二是首次实现自然灾害风险要素的“全集”调查。本次普查既涉及多个自然灾害类型的致灾要素调查,也涉及房屋建筑、交通设施等重要承灾体要素的调查,还涉及历史灾害、综合减灾资源(能力)的调查,这些工作与以往开展的单要素、单部门、部分地区的调查有明显不同。三是首次实现不同行业部门采用统一的技术框架开展风险评估工作。之前,不同行业部门对自然灾害风险的理解不完全一致,评估方法也不尽相同,本次普查要实现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就要在统一的技术框架下实施。四是首次实现从风险要素调查到综合防治区划的链条式普查。本次普查契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理念,内容设计上从风险要素调查、风险评估、风险区划到防治区划,完成普查工作,将为各地区、各部门的灾害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当然,通过普查要实现上述四个创新,难度还是很大的,还需要各部门、各地区通力协作、相互配合,秉持开放共享的理念,通过普查达到数据共享交融的目的,让普查成果效益最大化。

记者: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对象有哪些?

答:本次普查对象范围比较广,包括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重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部分居民等。需要说明两点,一是普查对象中的相关自然要素主要是指地震、暴雨、洪水、台风、干旱等这些自然现象,要对这些对象的相关规律做调查;二是普查对象很多,普查将在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料和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对相关对象开展必要的调查。

记者:这次普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我省自然灾害种类多,根据我省自然灾害种类的分布、影响程度和特征,本次普查涉及的自然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普查内容包括主要自然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和环境等承灾体调查与评估,历史灾害调查与评估,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与评估,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主要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以及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本次普查内容多,既涉及5大类自然灾害风险要素的调查,也有在调查基础上开展的风险评估、风险区划和综合防治区划;既有对各行业领域调查评估与区划的专业性要求,也有对普适性要素的全覆盖调查要求。我们后续也会发布安徽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阐明普查主要内容、技术路线等相关情况。

记者:这次普查在时间上是怎么安排的?

答:《通知》明确,本次普查标准时点为2020年12月31日。根据任务规划与设计,普查实施分为2个阶段。一是2020年为前期准备与试点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各级普查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落实普查人员和队伍,开展普查培训,在试点方案和技术规范指导下,组织开展相山区、霍山县、歙县普查试点工作。二是2021年-2022年为全面调查、评估与区划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全省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和灾害风险评估,编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汇总普查成果。需要强调的是,本次普查虽然有整体工作安排,但并不是说普查成果要等2022年普查结束后才应用,我们将指导各地区、各部门按照“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原则,在普查数据采集后就可以立即纳入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中予以应用。

记者:我省在相山区、霍山县、歙县三个县(区)开展普查试点工作。请问试点情况如何?

答:三个试点县区按照部署先后开展了以下工作:(1)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研读应急管理部门11项普查任务的技术规范、细化普查工作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分发清查表等。(2)召开清查工作业务培训会。(3)清查数据的收集、录入、审核及上报。截至目前我省三个试点县区清查数据已通过县级自查、市级核查、省级检查并提交应急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完成清查工作后,三个试点县已经全面进入调查工作阶段。按照要求,今年年底前要完成试点工作,为明年全面普查提供有效的方式方法和工作经验。

记者: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协同任务重、工作难度大,这次普查要如何组织与实施?

答:本次普查参与部门多达22个,超过一半的部门有具体任务,部分部门普查任务多、难度大。各部门要完成所承担的普查任务,又要与其他部门做好协同,做到步调一致,统筹协调工作面临不小挑战。为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成立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我省也成立了安徽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的组织实施和重大问题的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应急厅,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普查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普查工作。应急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安徽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做好技术指导、培训、质量控制、信息汇总和分析,发挥专业第三方力量,充分利用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形成我省普查系列成果。

各市、县级人民政府要设立相应的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本地区普查工作的组织和实施。要充分发挥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作用,充分整合已有资源,配强人员队伍,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配合做好普查工作。各市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普查总体方案,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普查工作方案。

本次普查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发挥相关行业领域技术单位、专业队伍和有关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等第三方专业力量的作用。

记者:作为普查对象应做好哪些工作?

答:本次普查涉及的对象类型多,职责不同,但都要做好各自工作。一是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既是普查实施主体,也是普查对象,要依据自身行政职能和本次普查方案中规定的职责,认真做好自身信息的填报,也要高效协调推动其他普查对象完成普查任务。二是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重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部分居民等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普查方案的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普查所需资料,如实回答相关问题,不提供虚假信息,不隐瞒、伪造有关情况。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够积极支持普查工作,配合普查员开展相关调查,我们也会对相关信息进行保密处理,全流程加强对公民个人、企事业单位等信息的保护,严禁向任何机构、单位、个人泄露调查信息。

记者:这次普查工作有哪些技术特点?

答:首先,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技术手段保障任务实施。我们将充分综合运用工程勘测、遥感解译、站点观测、问卷调查、资料调查、统计分析、建模仿真、地图绘制、抽查核查等多样化的手段,保障任务实施。

其次,内外业一体化技术同步开展。主要自然灾害孕灾致灾调查中,内业的数据整理、遥感解译与外业的工程勘探、实地踏勘等有机结合;承灾体调查中内业的建筑物轮廓勾绘与外业的灾害属性调查相互衔接;历史自然灾害调查中,内业的数据资料分析与外业的实地核验交叉进行;减灾资源调查中,内业的统计分析与外业的问卷调查同步推进。

三是自然要素与社会属性兼顾。既考虑自然灾害孕育发生的自然要素,也考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社会属性;既调查和评估自然要素的客观规律,也调查和评估诸如减灾能力等社会属性的现实现状。

四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充分应用。充分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辅助各类调查和评估;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展示和管理功能,开展各类空间信息统一管理、分析评估和制图;搭建云计算环境,构建风险普查大数据管理与处理系统,实现全省调查和评估工作的实时在线处理。

这次普查工作将实现信息的全面空间化,将获得空间覆盖完整的城乡房屋建筑及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详细信息,将形成相对完备的主要历史自然灾害库,将全面调查评估各级各地区减灾资源和能力,将实现自然灾害综合隐患评估和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这都将是这次普查的亮点。

记者:此次普查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主要有哪些方面?

答:一是普查范围广,工作量大。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普查对象包括气象、水旱、地质、地震、森林与草原火灾等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和环境等承灾体调查与评估,历史灾害调查与评估,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与评估,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每项调查内容都需要组织普查员、普查指导员逐一现场入户登记和采集普查数据,工作量可想而知。

二是普查需求多,组织协调难。我省自然灾害综合普查办公室成员单位多达22个,这是参与部门较多的一次普查。因此,在普查组织实施中,要全面组织好、协调好普查综合保障部门、单灾种普查部门、协作开展普查的部门工作,组织协调难度前所未有。

三是普查成果更加受到关注。普查成果是各级各部门决策、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关乎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有效运行。因此,对这次普查成果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四是普查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普查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各种软件、系统之间的衔接,配套设备的及时安装部署、普查员的操作熟练程度等因素都会对普查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查成果产生很大影响。这也恰恰是历次普查的一个瓶颈问题。

五是普查基础仍然十分薄弱。经前期清查、调研了解以及基层反映,目前,基层统计基础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各配合单位对普查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是很高,单位间的沟通协调难度较大,会影响普查进度和普查质量;另一方面,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培训任务十分艰巨,难度较大。

解读
分享到: